一、注意事項
1. 清洗厚薄兩塊玻片:初次使用需要用酒精棉球擦拭干凈。經(jīng)常使用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后,再用單蒸水沖洗,晾干。也可用酒精擦拭。
2. 取合適大小,容器將各液體依次加入,在加AP和TEMED前將玻璃片放入casting frame 做成glass plate sandwich,放在水平桌面上鎖定后,固定在casting stand上,注意垂直放置,壓緊底面的膠條,以防漏液。
二、常見問題及解答
1. 兩快玻璃板之間灌膠,膠為什么總是不平?
(1) 你的玻璃洗干凈沒有?應該要洗得非常干凈!
(2) 過硫酸銨和TEMED的加量不合適,加量相對較多,凝膠凝固過快也會膠不平,**多按照分子克隆加倍。
(3) 加完試劑以后沒有很好的搖勻,導致有些部位的聚合劑濃度過高,聚合相對較快造成膠不平。
(4) 稍微注意手法,均勻加入。
(5) 灌膠后應該用水或者正丁醇壓膠面或用20%的乙醇封頂(沒有毒性可以除氣泡,使用效果極好)。戰(zhàn)友小新723認為:“**天灌膠后,用乙醇直接壓,待乙醇揮發(fā)完畢后,上面加一層水,第二天電泳用,效果很好。不用正丁醇,乙醇比正丁醇效果要好多了”。
(6) 邊緣膠是不容易聚合完全的,灌完膠后要立即加無水正丁醇覆蓋,濃度越低的膠越不要使用雙蒸水壓頂,另外還可以在壓頂試劑如正丁醇中添加少許AP來增加邊緣膠的凝聚強度
(7) 溫度也是影響膠聚合的重要因素,我們有些同學為了讓膠更快的凝固而把膠放到50度的溫箱,由于受熱不均勻,造成膠聚合不均勻。
2. 膠為什么總是漏?
(1) 每次電泳完后,洗凈玻璃、膠條和其它附件,下次用之前,用75%酒精擦拭玻璃和膠條,能有效防漏,且利于剝膠。
(2) 避免玻璃邊緣(與膠條接觸處)破損很重要,尤其是下面和膠條接觸的地方。
(3) 關鍵是找一塊很平的桌面,使兩塊玻璃底面非常齊就行了。
(4) 膠條一定要干,跑完電泳后,膠條就放在實驗臺上晾著。
(5) 下面的膠條注意不要老化,如果有裂紋的話用保鮮膜墊在上面,也可以有效防止漏膠,或者反過來用。
(6) 玻璃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小的缺口,從而導致封條無法完全密封,裝好架子后,在玻璃底邊上抹上一層薄薄的凡士林就好了,兩邊多點(容易從兩邊漏)這樣就不會漏了,就算是用了很久的很多小缺口的玻璃都沒有問題,然后轉(zhuǎn)移到
電泳槽的時候,去掉封條,把底上的凡士林擦干就OK了(注意,一定要擦干凈,尤其是少量進入了兩隔玻璃之間空腔的,贏偉凡士林不導電,會影響第2相的效果的。
(7) 你可以在海綿墊下再墊一些紙,使得它與玻璃貼的更緊密。或者在玻璃底部用瓊脂糖封上。
(8) 因為兩塊玻板沒有放的完全對齊,底部不在同一個平面,所以封條封不嚴,重新對齊后就不漏了。以后每次只要在水平的桌面上仔細對齊兩塊玻板,再夾緊。用手感覺一下確定在同一平面上后,放到灌膠架并壓在封條上,卡緊。注意兩邊均勻用力,一般不會再漏。
(9) 先把兩塊玻片放在夾子上,不要加緊,放到架子上,使兩塊玻片的底部對齊,夾緊兩塊玻片,然后取下再在其下面墊上墊片,這樣一般就不會漏膠了。但是如果你放了墊片再對齊玻片底部,或者在桌子上對其玻片底部然后放到架子上的話,經(jīng)常會漏膠
3. 條帶跑得比正常的窄?
(1)可能因為膠凝的不均勻,聚合的不是很好,灌膠的時候盡量混勻。
(2)是不是有窄有寬?可能與你拔梳子的時候有關,拔梳應該迅速,沖洗加樣孔的時候要小心,以免把上樣帶扭曲;膠配好了用槍吹幾下再灌膠,還有就是要等指示劑跑到兩層膠交界成一線時,再調(diào)高電壓。
(3)可能是你樣品的問題,如果鹽濃度較高,便會擠壓其它條帶,致使條帶寬窄不一,由于同樣的原因,樣品在凝膠中的速度會很慢,造成條帶走的較慢,好像與你的預想不一致。
(4)常見的原因是:每孔上樣量不均勻,應確保每孔中上樣量一致。
(5)可能是系統(tǒng)的ph出了問題,有可能是你的電極緩沖液,也有可能是凝膠緩沖液,更新緩沖液看看,看是否能成功。